這就是我們小孩的考卷?

2007/06/28 12:45

中國時報 2007.06.28 
這就是我們小孩的考卷?
黃素雲

    我的小孩剛念完她第一年的小學。從幼稚園還沒畢業她就對小學充滿期待,亟於認識新環境、新朋友和新的課程。從她這一年的學習看來,這樣的學習熱情可能不久就會被學校制式的教育方式所減損,到最後很可能變成為對學校的排斥和厭惡。

    我從小孩過去這一年的「生活」考卷和練習卷中,整理出一些例子來說明這問題。首先舉個簡單的例子,請問:下列哪個不是種大樹的好處:A乘涼,B美化環境,C淨化空氣,D賺大錢。我拿這問題問了很多成年人,幾乎每個人都能不假思索的很快說出標準答案:D。可是,如果我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不能種大樹來賺錢,他們就會有點勉強的說這答案其實是有討論空間。仔細想想,如果不是有商業目的性的種樹造林,我們的家具和紙張製作所需要的原料要從哪裡來呢?難道要靠砍伐天然原始森林嗎?這類「應然」和「實然」混淆不清的題目不勝枚舉。

    再看看下面這個選擇題:電視通常放在:A客廳,B廚房,C臥室,D浴室。台灣教育訓練出來的學生都知道,A是標準答案,可是這真的是「正確」答案嗎?有什麼統計數據或調查報告支持「大部分家庭」的電視放在客廳這樣的答案嗎?為什麼電視機不能放在廚房或浴室呢?難道不是越來越多的家庭是每個房間都放一台電視機嗎?(我的小孩不會答這道題,因為家裡的客廳、廚房、臥室都有電視,而她上次住過的旅館浴室也有電視機)。

    隨著電視普及化以及電視頻道的大量膨脹,看電視早已經變成個人化、私密性的休閒活動。其次,這題的標準答案對每個人都適用嗎?這裡面有沒有階級或城鄉的差異?在一個強調多元化的社會,去背記這樣毫無根據,屬於刻板印象的「標準答案」對小孩有什麼意義和幫助呢?

    如果這還不足以說明學校考題的荒謬性,再看看下面這個題目。「下列何者不是電話的主要功能?A打電話給一一九,B查詢天氣,C和朋友長時間聊天,D打電話報警」。我們教育體制訓練出來的考試機器馬上就知道「標準答案」是C!可是,請問有誰家的電話主要是用來查詢天氣和報警的?在幾乎人手一(手)機的現代,硬要學生接受電話聊天是「不對的行為」的教育目的是什麼呢?沒有進一步的討論,硬要學生背誦和他們生活經驗或觀察不相符合的答案,最後的結果可能只是讓學生學到「說是一回事,做是另一回事」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態度。

    這種抑制獨立思考且令人挫折的學習經驗,不僅出現在社會生活方面的考題,不少的自然現象的觀察也是這樣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請問「如何分辨鹽水和純水?A用鼻子聞,B用手摸,C用舌頭嚐,D用眼睛看」。台灣教育出來的好學生們都知道,這題的標準答案是C。可是,請問有多少人平常真的是用舌頭的來判斷水中的成分?我的小孩這題的答案寫D,我問她為什麼,她說不信,自己去看看就知道。我就真的拿了兩杯水來,一杯加鹽一杯不加。加完沒多久,在室溫下加鹽的那杯就開始有了沉澱,因此「真的」可以用「看」來知道哪杯加鹽。

    題目寫得不清不楚是另一個常見的問題。很多台灣的學生看到下面這題是非題:「下雨天出門很不方便,所以最好每天都是晴天」,就知道答案是「錯」。可是,事情的對錯好壞往往是要看你思考的角度。這個題目的前提既然是「出門方便性」,如果不考慮交通工具,答案當然是對的。可是學校老師說:「如果天天晴天會旱災」。天天晴天真的就會旱災嗎?這要看你所說的不下雨範圍有多大。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水並不是我們住的地方所下的雨。只有城市「天天晴天」並不必然會鬧旱災,因為水庫集雨區有下雨就行了。

    再舉另一個像是猜謎的是非題:「雨天的時候看不到太陽,是因為太陽沒有升起。」知道老師想要問什麼的,當然會回答說「錯」。可是,這題目裡並沒有說是白天下雨,還是晚上下雨。如果是晚上下雨看不到太陽,當然是因為太陽沒出來呀。我們的學校就是這樣在訓練學生:不要挑戰權威,要放空自我,努力揣度老師(和出題者)心思。

    我自己在大學教書,經常在上課看到無精打采、求知慾低落的大學生。和剛入小學充滿期待、什麼都想學的小孩相比。我不禁納悶,到底什麼樣的教育體制能夠在十二年間,把一個人天生的好奇心消磨耗盡。但是,看了自己的小孩上了一年的小學經驗,我心裡似乎有了答案。

    (作者為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nry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