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朔觀點-媚俗、討好、癱瘓、無能併發症
2009-07-07 中國時報 【■南方朔】

     政府效能不彰有很多類型。在許多發展初期的社會,官吏待遇菲薄,行政管理亦無客觀性,可以愛怎麼搞就怎麼搞,政府機關每件公文蓋一個章都要錢,甚至外國旅客進出、護照裡都要夾幾張美元現鈔,否則就拖,拖到天荒地老。這種社會的政府當然不會有效能。

     而世界銀行所說的台灣政府效能下降,當然也不是指台灣回到這種境界。如果我們用心觀察當會發現,台灣的政府效能下降乃是另一種類型,用近代政治理論來解釋,它乃是一種領導風格所造成的治理危機,它被稱為民主的「多元停滯」(pluralistic stagnation);若一個政府事事都想討好,誰也不敢得罪,一切都為了選票考量,整個政府就會形成一種「停停、看看、走走的政治」(stop and go politics)。這種政治風格使得公務員人人不想揹責任、惹麻煩,寧願等著那舉棋不定的上面去拿定主意再說,這樣的政治也就注定了效能的沉淪。

     近代研究民主政治的學者早已注意到,有些民主社會在民主已相當發展後,經常反而會效率沉淪。研究後發現,效能的下降有著下列原因:

     一、這種社會,無論利益團體或散亂的群眾組織,都愈來愈懂得提高發言的分貝,於是對應著社會的這種改變,一種事事皆想各方討好,碰到有爭論的事情就閃躲,不願太早拿定主意,以免付出代價的政治人物遂應運而生;一種類似於「俄羅斯輪盤賭」的政治開始出現,當輪盤還在轉,情況還不明朗前,它拒絕下注,一定要等到輪盤愈轉愈慢,答案已快揭曉,它才趕著下注。如果輪盤轉不停,它就只好一直等,問題是政治的輪盤很少會停下來,於是一直觀望,有爭論的事從不去碰的政治遂告出現。

     二、這種型態的社會多半也媒體發達,而媒體政治有一種特性,許多問題開始時受到注意,但幾天後就不再報導,很快就被忘記,於是這種媒體生態也造成一種表演式政治風格。政治人物跟著報導而作秀,整個體系也跟著一陣作秀,但媒體風潮過了,從上到下就全部忘光光,事情經常搞到一半就丟到一邊,再也無人聞問,直到下次記起。這種型態的政治,已被學者稱為「國家機器隨時開,隨時關的政治」(On-again, off-again politics),這種政治一切都是跟著新聞而選擇性的作秀,它怎麼會有效率?

     如果我們回頭去看最近這一年多以來的台灣治理,就會發現我們的政治體系早已深陷在這種困境中。我們的政治領袖最常用的口頭禪,乃是「尊重」,每遇重大問題就拒絕表示態度,而用尊重民意,尊重地方,尊重行政院等來迴避自己的責任。當「尊重」已成了卸責的漂亮口頭禪,所謂的「不領導的領導」這種上層政治文化即告形成。

     在過去這一年多裡,台灣由於缺乏了一種肯負責,有擔當的新政治風格,因此人們所看到的只是媚俗討好的作風。我們的司法、部隊、財稅、經濟,最近的升格風波,每個領域都泄泄沓沓,對重大問題都缺乏明確的方向;縱使對許多眼前的問題,如稅務改革、如失業問題,不是閃避就是只知道做著應付,不敢明快的做事做決定,官吏們當然何必積極努力?惹出事情害老闆失去選票,還會自己受害,何苦!

     而最嚴重的乃是政治如機器,它必須永遠有動能輸入,機器才可保障永動,當動能停止輸入,大家就混著過日子,公事的圖章愈蓋愈多,時間也愈拖愈久;許多跟著新聞跑的事,老闆們作秀完了自己早已忘記,下層的人何必還要去記得?台灣已出現了一種學理上所稱的「自己製造的不可治理」(self-made ungovernability)!

     我一向認為政府要扮演自家機器動能輸入的角色;必須要有發動治理能力,以及督促、管控、獎勵的功能。一個政府不能靠討好選票而立足,必須靠改革及為人民謀福祉而立信。我認為這個政府已必須好好準備,開一次公務員行政革新會議了,否則即難免進一步癱瘓的命運!

     (作者為文化評論者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nry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