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仍有理性的聲音,只是,社會已被政客挑撥而對立到幾乎無解的地步了,而理性的聲音,永遠都只是少數、無有效影響力。未來,讓人難以樂觀。。。
----
該復原的是創傷 不只是牌匾
2009-07-22 中國時報 【本報訊】

     折騰了大半天,「中正紀念堂」牌匾廿日重新掛回;一來一回折騰了兩年,這場更名事件又繞回原點。當初的改名,與今日的復名,都是政治動作,象徵意義大於國計民生,宣揚表態多於反省包容。

     其實,這次的復名也不是完全的歷史倒帶。雖然摘掉「台灣民主紀念館」換回「中正紀念堂」牌匾,但廣場上的「大中至正」被更名為「自由廣場」,教育部就決定維持,並且繼續以「功過並陳」的方式規畫蔣公文物展示室內容,未來還將推動設置「台灣民主陳列館」,也算是採納了中正紀念堂當初更名的原始訴求。

     但即使如此,把走過的路再繞回來一半,到底有沒有必要與急迫性,卻仍然值得商榷。

     教育部固然可以依法論法,認為《中正紀念堂組織條例》未經立法院廢止,當初的更名自屬非法,如今必須依法行政予以回復。但自始至終,這都是一場政治事件,挑動的是民眾的感情與歷史創傷,既然屬於感性而非理性,訴諸冷冰冰的法律就解決不了問題,需要運用政治智慧才能處理。

     兩年前扁政府大張旗鼓地為中正紀念堂更名,就是企圖煽動族群對立以凝聚支持,當初也的確掀起了一場政治風暴,乃至發生記者遭車衝撞受傷的不幸事件。無論更名的工程經費、個別流血衝突或族群緊張對立,這樣的撕裂挑撥都令台灣社會付出了慘痛代價。

     但無論如何事情過去了,在廣場上做早操的繼續做早操,參觀蔣公銅像的繼續參觀,此時又急著把牌匾換回,無異把尚未癒合的傷口再撕開,讓社會又想起那個傷又感到那個痛。請問,到底是為了什麼十萬火急天大地大的理由,非這麼做不可?

     當初實在沒必要改名,但既然改了,如今也沒必要硬改回來,最好的方式是順其自然,就讓台灣民主紀念館繼續保留一段時間,不要再為這件事吵來吵去,歷史傷痛那裡是吵得贏的?民進黨抨擊馬英九沒辦公共論壇,其實是有辦,只是規模並不大,但這是對的,因為大規模的討論,在現階段只會重掀無謂的波瀾,讓相信蔣公是民族救星和認定他是獨裁殺手的人正面對決,誰也不會改變想法。而其他人可能對這種爭執早已厭煩透頂,認為只是在浪費社會資源。

     中正紀念堂不只是一個牌匾的問題,它是一個很大的傷口。本省族群的傷痛比較容易理解,畢竟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導致不少家破人亡;但更名之所以引爆族群對立,也因為外省族群的心情未被尊重。不見得是因為外省族群崇拜蔣中正,而是蔣公銅像被毀損、肢解乃至無處可容身,加上許多其他排斥外省族群的政治言行,讓他們有在自己家園中無法立足的恐懼與悲憤。蔣公的遭遇隱喻了他們的處境,而蔣公銅像或紀念堂的下場,就彷彿預告了他們未來的命運。他們之所以激烈捍衛中正紀念堂,其實是在自衛,而這種心情並未獲得理解或體諒。

     被颱風吹倒的樹,不能馬上就扶正。因為一邊的根已經受傷,如果馬上再擺回來,會連另一邊的根都受傷,所以必須慢慢喬,在不增新傷的前提下,讓舊傷慢慢痊癒。中正紀念堂的處理亦應如是,只可惜,並未如此。

     其實,除了自己,沒有人能讓你走出傷痛;但一個社會曾經有過、或仍在流血的創傷,是大家應該一起面對、也必須共同承擔的課題。大家都是同胞,儘管成長背景與想法不盡相同,但戰場不應該在我們自己內部。歷史創傷不但需要撫平,更需要確保不再發生。

     因此,我們必須做的,是真真正正的看見人,看見人性中的殘忍與黑暗,也看見人可以超越自我的潛力。獨裁或貪婪並不專屬於那位個人或族群,需要防堵的,也不是那位個人或族群。唯有正視造成歷史創傷的根源,我們才能看見自己每個人應該承擔的責任,才能真正自我反省努力改變。如果創傷不能讓社會更進步、讓文明價值更進化,而只是像家暴般不斷自我複製,那我們曾經付出的代價,就太廉價了。

     中正紀念堂裝滿了台灣在追求民主人權路上的愛恨掙扎,繞來又繞去,證明這條路有多難走。如果當政者對台灣社會還有足夠的疼惜,下次對於歷史傷口,請不要再這麼粗魯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nry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