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社論-台灣,是孩子最好的傳家寶嗎?
2010-09-03 工商時報 【本報訊】

     為了拉拔台灣屢創新低的生育率,內政部鼓勵生育標語票選活動,日昨選出「孩子~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」為首獎。對這句價值百萬的「催生」標語,輿論看法兩極,有人讚新意,有人批八股,但若問會否因標語激勵,應「孕」而生?答案十之八九卻是否定的!先不論台灣早已過了標語治國的年代,在主觀期待更多「傳家寶」誕生之前,大人們應該先反躬自省:「我們所營造的台灣A是孩子最好的傳家寶嗎?」

     根據經建會發布的最新人口推估,台灣生育率逐年滑落,今年更將跌破1.0人,恐創全球最低。影響所及,台灣人口會提前在民國112年就出現負成長;民國114年,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突破20%,進入超高齡社會;到了民國117年,被扶養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預料升破50%,亦即養老扶幼的重擔會落在相對少數的青中壯年身上。

     有人認為,生育率降低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,因為「人多好辦事」是以農立國時代的舊思維。近鄰日本、韓國、香港與新加坡的生育率更早於2003至2005年間即跌破過1.0人,因此不用太過憂慮台灣的少子化趨勢。

     誠然,以台灣地窄人稠,如果朝野能共同打造出「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」的環境,確實不用太擔心總人口數離2,300萬越來越遠。問題是,孔老夫子標榜的「大同世界」,幾千年來求之不得,若能求得,在良性循環下,也就不用煩惱生育率會節節滑落。在另一方面,高齡長壽固然是文明進步的表徵,但「生生」不息才是國力的源頭活水,一旦老化吞噬了活力,國家就會僵化停滯,這也是各國想方設法,賣力提高生育率的主因。

     那麼,何以台灣生育率欲振乏力?人們最常聽到的說法是「想生不敢生」或「能生不願生」,兩者皆糾纏著主客觀因素的交互作用。在主觀上,「想生不敢生」,最大的障礙來自父母本身的經濟能力,以及東方社會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的價值觀,因為可支配所得成長有限,栽培子女花費心力無限,所以即使生,也不敢多生。事實上,「孩子~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」會獲得最高票而成為首獎標語,某種程度即反映了台灣人希望有龍鳳子女能傳宗接代的深層想望。

     「能生不願生」,最大的阻力則來自獨善其身,以及對生存環境的悲觀。相對於西方人較樂於生育與領養子女,體現禮運大同篇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的精神,東方人雖願意捐錢給遠在天邊的窮苦孩子,卻多半不願意養育沒有血緣的下一代。如果又沒有傳宗接代的壓力,「不生不養」,就很可能成為青壯年夫妻的選項。

     你當然可以指責雙薪無子的「頂客族」夫妻自私,但若「能生不願生」或「想生不敢多生」的理由,是基於對生存環境的悲觀,那便是眾人之事!接下來的大哉問就是:「台灣,真的不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好所在?」

     台灣好山好水,台灣人秉性善良,若說台灣不是安身立命的好所在,想必很多人不服氣。但是,我們也不能不正視台灣人生存焦慮指數節節攀高的現實,因為台灣先天的真善美,已被後天的理盲與濫情所淹沒。朝野只有對立,沒有共識;中央與地方,只有爭權沒有共利;大眾媒體不管理想性,只看收視率;專業被冷凍,沒有號召力。昔日威權時代,大家竭盡所能隱惡揚善,今日民主時代,大家則竭盡所能隱善揚惡;發語權由能言善道的諸多名嘴所掌控,美其名是愛深責切,其實是唯恐天下不亂。

     證明之一,是某資深名嘴近來在彼岸大捧中國的好,卻堅持仍要住在台灣,原因竟然是在這裡想罵什麼就可以罵什麼!這種「吃碗內,看碗外」的損人利己行徑,只會讓認真的斯土斯民心在淌血。證明之二,是某素有聲望的資深主播在天天播報羶色腥新聞博高收視之餘,竟然宣稱不讓自己的子女看電視,因為「台灣電視太亂太低俗」,對於自己也是亂象的製造者,卻毫無愧意。

     政治人物每天窮於處理名嘴與媒體揭露的瘡疤與亂象,已疲於奔命,又如何靜下心來深刻思考教育改革、環境保護等國之大計?於是「有教無類,因材施教」終究是未能落實的崇高理想;「國土保育」在經濟發展之前還是得低頭;人們自己活得苦,自然不願孕育更多的下一代來受罪。

     生育率一時難以提升,理論上移民政策可以補不足,但在這個重美歐日輕東南亞的國度,在這個連大陸播遷來台者都被視為「外來他者」的國度,別說想要的移民不來,不想要的移民也可能在別的國家找到更好的選擇。

     以前,我們稱「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」,現在,則打算宣揚「孩子~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」,我們寄希望於下一代,更該負責任地為下一代打造一個可期待的願景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nry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